基金收益30怎样卖出(基金收益到30要卖掉吗)
之前大火的“让利基金”已经开卖了。
按照官方的说法,
让利基金分3类:
1)与规模挂钩,应该是规模越大,管理费率越低,但获批的3只基金还没开始发售,所以具体是个啥情况,不清楚。
2)与业绩挂钩,就是降低固定费率,然后收业绩提成费,已经有3只基金开始发售。
3)与持有期挂钩,持有时间越长,管理费率越低,也有一只基金正在发售中。
具体来看看它们是怎么让利的~
01
与业绩挂钩
3只基金采用相同的收费方式,就合在一起说了。
具体来说,
(1)把管理费拆成了2部分:
第一,基础管理费,收0.5%/年,不管基金赚还是亏,这部分都会收。
第二,或有管理费,与业绩挂钩的让利基金都是三年定开基金,在三年封闭期结束后,如果基金取得了正收益,按0.5%/年收;反之,如果基金没取得正收益,这部分就免掉了。
(2)然后是业绩报酬,
也设了比较高的条件,只有当封闭期内年化收益率超过8%,且跑赢业绩基准时才能提取业绩报酬。
计算方式是这样的:
(封闭期内的年化收益率 - (“8%”和“业绩基准年化收益率”中的较大者))* 20%
简单点理解,
1)当三年封闭期内基金年化收益率低于8%时,是不能提取业绩报酬的;
2)基金年化收益率超过8%后,还要跑赢业绩基准才能提取业绩报酬;
比如,封闭期内,基金年化收益率是12%,业绩基准年化收益率是10%,那业绩报酬按照0.4%/年收((12%-10%)* 20%=0.4%)。
3)反之,如果基金年化收益率只有9%,虽然超过了8%,但没跑赢业绩基准,也不能提取业绩报酬。
还有一条比较人性化的规定,限高,业绩报酬计提比例年化不超过1%。
举个例子,
碰到一个大牛市,3年封闭期结束后,基金的年化收益是30%,挺美的吧。
假设业绩基准的年化收益是10%,
那基金公司提取的业绩报酬就是“(30%-10%)*20%=4%”,等于你到手的年化收益只有26%。
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不高兴,管理费足足收了5%/年!(0.5%的基础管理费+0.5%的或有管理费+4%的业绩报酬)
现在加了“业绩报酬计提比例年化不超过1%”就不用担心了,即使基金收益再高,基金公司也只能收1%/年,基民实际到手的收益变成了29%。
再对比下之前的浮动费率基金,
1)管理费按照0.8%/年收;
2)对年化收益率超过8%的部分,按照20%计提业绩报酬。
在刚刚假设的那种大牛市下,基金公司的收费会变成这样:
0.8% + (30% - 8%) * 20% = 5.2% / 年
显而易见,新的浮动费率基金更加照顾基民的利益,是真让利~
02
与持有时间挂钩
这类就比较简单了,
对基金份额再细分,分成A1、A2、A3。
申购的时候,只能申购A1份额,管理费是1.2%/年;
A1份额持有满1年,自动升级到A2份额,管理费降到0.8%/年;
A2份额持有再满1年,自动升级到A3份额,管理费再降到0.6%/年。
总之一句话,鼓励你长期持有。
03
与规模挂钩
这类还没有相关基金发行,具体怎么个玩法不清楚,但大方向应该是规模越大,费率越低。
比如,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后,管理费率从1.2%/年降到0.8%/年;超过200亿元后,管理费率再降到0.6%/年(我瞎猜的啊,别当真)。
但,只对超出部分降费,还是超出后所有份额一起降费,估计争议挺大的。
我们做个简单的算术题,
情景一:对全部份额降费。
规模是90亿元时,基金公司收的管理费是90 * 1.2% = 1.08亿,
现在,规模变成了110亿,如果对全部份额降费,那基金公司收的管理费会是110 * 0.8% = 0.88亿元。
明明规模变大了,但管理费却少收了,换你是基金公司估计你也不愿意。
情景二:对超出份额降费。
规模小于100亿时,大家都一样,管理费按1.2%/年收,相安无事。
现在,规模来到了110亿,如果之前的100亿,管理费按1.2%/年收,新增加的10亿,管理费按0.8%/年收,估计持有老份额的基民会不愿意,甚至不排除卖出老份额,重新买进新份额的可能...
所以,挺好奇的,这类和规模挂钩的让利基金到底怎么制定规则。
04
基金经理
最后简单介绍下管理让利基金的几位基金经理,
杨金金、鲍无可比较熟了,不再介绍,说说张朋、蒲世林。
(1)张朋
张朋在申万菱信时业绩挺好的,2018年6月到2020年7月管理申万菱信智能驱动,涨了133.34%,跑赢同类平均80个点,同类前3%。
但去了汇添富后,业绩就有点一般,管理时间最久的汇添富移动互联,在张朋任内跌了23.19%。
原因嘛,
和张朋的风格有关,他是复旦大学微电子本科+金融硕士,研究员期间看的也主要是TMT,管理基金后风格偏科技成长。
2019、2020年刚好是科技成长的大年,顺应了市场风格,去了汇添富后于2020年12月底开始管基金,刚好是顶部区域,一路逆风。
看指数涨跌的话,2020年12月22日以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跌了20.89%、基金重仓股指数跌了27.74%,张朋的表现和市场平均水平差不多。
另外,虽然风格偏科技成长,但张朋并不押注,在重仓TMT的同时,也会持有一些消费、金融股,这点蛮好的。
(2)蒲世林
蒲世林是一位分散型选手,行业均衡配置,十大重仓股集中度也只有30%左右。
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控制回撤。
看实际数据的话,蒲世林回撤蛮好的,2018年12月19日开始管富国城镇发展,几次大的回调中都跑赢了沪深300。
投资方法上,蒲世林用的是GAPR策略,也就是用合理的价格去买业绩稳健增长的公司,赚业绩成长的钱。
他把股票分为4大类:
1)低估值但成长性差的股票,比如大型银行、家电等;
2)纯粹偏主题的股票;
3)成长股,行业增速快、渗透率快速扩张,这是机构的主战场;
4)稳健类股票,有很优秀的管理层、有很深的护城河,但爆发性不强,属于细水长流的公司。
他比较喜欢的是稳健类股票,所以我们看他的持仓,也主要是一些细分行业龙头,他不抱团。
看业绩的话,因为分散+不抱团,蒲世林每年排名都挺靠前的,2019-2022年,富国城镇发展每年都是同类前35%。
今年,基金跌了4.7%,但同类也能排进前30%。
毛估估,这位基金经理应该符合不少人“底仓型基金经理”审美标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多挖挖(不作为推荐依据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