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主要监管数据可以看到,2017年,中国银行业运行整体呈现风险企稳、业绩向好的趋势。而在货币政策转向以及“防风险、去杠杆”的政策高压下,同业去杠杆也逐渐深入,在经历了几次流动性考验之后,金融去杠杆已取得明显成效。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强监管仍将持续并成为常态,但对银行经营的负面冲击将逐渐减弱,并有助于银行业长期稳健发展。

一、基本运行情况

根据监管部门的数据,截止2017年9月末,银行业运行情况稳中向好。

一是信用风险继续企稳。截止9月末末,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连续三个季度稳定在此水平,但关注类贷款率下降了10BP至3.87%,意味着潜在的不良资产生成有所减少。从上市银行看,目前16家已经公布2017年三季报的银行中,14家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招商银行和常熟银行不良余额下降。不良率方面,13家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仅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和华夏银行三家较上年末有所上升。这意味,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和常熟银行已率先出现“双降”,仅有浦发银行一家维持“双升”,其他银行基本处于“一升一降”状态。2012年以来不良持续“双升”的势头,有望出现拐点。

资产质量趋稳也带动了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回升。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为177.2%,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为166.36%,从2016年一季度以来稳步上升。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75.22%,虽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但较上一季度有所提高。

银行业运行分析——2017年9月末

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

二是规模增长继续放缓,结构优化明显。从资产端看,截止到2017年9月末,银行业机构总资产达到24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6%,较2016年末大幅下降5.8个百分点。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出现资产负债的“双缩”。分资产类型看,贷款占资产比重上升。9月末,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3.2%,高于同期资产增速2.6个百分点。前9个月新增贷款11.5万亿元,占新增资产的比例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37.8个百分点,占新增资产的比例较去年同期提高35.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速已连续9个月保持正增长,较去年同期上升2.6个百分点。

信贷增长的同时,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同比继续负增。截止2017年9月,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分别较年初减少2.6万亿元和2万亿元。其中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与年初相比降幅达45%;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速降至4%,较去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已连续八个月下降,其中同业理财今年以来累计减少2.6万亿元;中小银行下降尤为明显,城商行和农商行理财余额的同比增速,同比分别下降了40和90个百分点。

银行业运行分析——2017年9月末

商业银行资产增速

三是净息差逐步企稳。2016年,净息差水平收窄到2.09%,对银行业盈利能力产生了明显冲击,也导致了金融创新和金融套利业务的加速。不过,2016年下半年以来,净息差收窄的幅度明显有所收敛,有企稳的趋势。进入2017年之后,受营改增和同业负债成本上升冲击影响,2017年一季度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到了2.03%。进入二季度后,银行业净息差开始触底回升,2017年6月末小幅回升到2.05%。比较而言,国有大行由于具有资金来源上的优势,净息差表现领先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

四是净利润增速有所回升。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9703亿元,同比增长7.92%,较上季末上升3.31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数据看,2017年1季度,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增速为-1.8%,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5.1%,净利润同比增长2.6%,较2016年增速有所提升。在主营业务收入负增长和拨备前利润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增速的上升,主要得益于资产资量企稳导致的拨备成本下降。

分收入结构来看,净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分别同比降低2.3%和1.7%,不同银行之间分化明显。国有大行净利息收入增速同比基本持平,但股份行和城商行却同比降低7.8%和2.2%。

银行业运行分析——2017年9月末

上市银行利润和收入增速

二、分析与前瞻

随着实体经济的企稳回暖,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较2016年有明显改善,有效信贷需求有所回升,信用风险也有显著的改善。不过,在“防风险、去杠杆”的监管强化,在短期内仍会对银行业产生一些不确定性的冲击,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具体来看,金融监管强化的目的,在于为抑制资产泡沫创造更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以防止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调控着力的对象则主要在于各种过度的金融套利行为。货币政策从量、价两端入手,价格上通过抬升利率水平来消除套利空间,推动金融机构逐步消解存量业务,数量上则用MPA考核来约束和控制增量业务。监管方面,则通过对各种套利行为进行全方位自查与清理,直接打压机构的套利动机。

如果把金融去杠杆理解为消除金融套利,使金融套利业务回归合理状态的话,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

由之一,在经历了几轮资产抛售和委外赎回之后,由利率冲击引发的存量调整已完成大半。随着利率和债市的企稳,进一步调整的压力已明显减小。当然,监管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预计金融工作会议后,更为协调统一的监管架构下,资管新规以及银行理财监管规定都将陆续推出,对相关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产生深远影响,需密切关注;

理由之二,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在规模上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尤其是同业理财,作为资管业务加杠杆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同业理财在过去几年发展相当迅速,规模从2014年的0.49万亿飙涨到2016年末的5.99万亿,占全部理财的比重也从3.25%上升到了20.61%。2016年下半年,由于预期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许多中小银行纷纷发力同业理财,以在短期内扩张规模、做大基数。

从银监会公布数据看,在强监管约束下,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规模大幅缩减。截止2017年9月,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分别较年初减少2.6万亿元和2万亿元。其中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与年初相比降幅达45%;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速降至4%,较去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已连续8个月下降,其中同业理财今年以来累计减少2.6万亿元;中小银行下降尤为明显,城商行和农商行理财余额的同比增速,同比分别下降了40和90个百分点。

理由之三,特殊目的载体(SPV)投资明显放缓,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链条缩短。特定目的载体投资领域资金空转现象突出、嵌套层级较多、加杠杆明显。在监管强化的背景下,今年以来SPV投资和委托贷款增速明显放缓,意味着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链条缩短,多层嵌套加杠杆加链条的现象得到明显遏制。SPV投资同比少增4万多亿元,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7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今年4月以来一直保持减少态势,同比少增6多亿元。

理由之四,由于2016年上半年银行各项业务均处于低谷,基数偏低,加之2016年下半年,受实体经济回暖和理财监管预期的影响,银行表外业务扩张相对较快。这导致2017年的一二季度,以同比增速为主要考核内容的MPA评估对银行的资产约束尤为严厉,部分银行被迫抛售流动性较好的债券资产以求达标,引发债市的新一轮波动,并加剧了流动性紧张的状态。预计进入三季度之后,随银行资产负债调整逐步到位,以及上年基数较高等因素的影响,MPA考核的约束会明显减弱,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总体上看,金融去杠杆政策已经取得明显进展,5月、6月份之后广义货币(M2)增速明显回落,已接近实体经济(名义GDP)的增长水平,而且,金融部门持有的M2增速大幅下降,意味着因为同业往来引发的货币创造受到了明显抑制。

对银行业而言,金融去杠杆的负面影响集中在短期,主要体现在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上升。在央行强化流动性管理的背景下,以及市场预期的逐步好转,相关风险均在可控范围之内。随着资产、负债结构的逐步调整到位,无风险利率上升的环境下,银行业的净息差还有上升的可能,这会有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当然,不同银行的分化可能会比较明显。原则上,资金来源稳定的银行,业绩表现相对更好,理财、同业业务占比较高的银行会面临一定挑战。分机构类型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受影响相对较小,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调整压力相对较大。短时间内,“存款立行”的发展模式又将回归主流,在广义货币增速放缓,主动负债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银行间的存款竞争可能会有所升温,零售业务和渠道的价值开始凸显。

金融去杠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在信用债发行利率飙升之后,预计下半年贷款利率可能会有明显上升:一是信用债发行规模大幅下降,成本显著上升。部分融资需求可能转会到银行信贷;二是理财资管和同业业务虽然多重嵌套,但实质上还是针对特定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和房地产等)的融资通道。这些业务收缩,必然会影响相关融资主体的资金可得性;三是银行表内外资金成本大幅上升,也会推动贷款利率的上行。当然,贷款利率具体上升的时间和幅度,目前还难以判断,有待进一步观察。预计未来宏观调控将会维持目前的态势,继续通过维持“紧平衡”状态来为实体经济去杠杆、防风险创造稳定的货币环境,并根据实体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