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近期,中国内地与香港围绕科技和创新的互动越来越密切频繁,并以签署政策指南的方式明确了合作内容,这样的科创双向互动将催生什么新机遇?内地香港如何共同打造更好创新生态、让更多中国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世界?而由此催生的数字经济将如何助力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外界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复苏带来的新市场新机会?



4月12日,由香港特区政府与香港贸发局合办的首届香港国际创科展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共有超过400个香港本地、内地及海外展商参展。



麦燕萍:

希望来参观的人士除了可以看到展品之外,也明白我们是怎么样用科技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做出更多便民利商的项目。



除了香港本地企业及机构,内地10个省市的12个展团及多个海外展团也来港参展。



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特别打造的创新生态展馆12日亮相首届香港国际创科展,并同步举办了推介大会,全力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登上世界舞台,向全球展示松江的科创优势和投资环境。



作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贯穿长三角三省一市、覆盖九座城市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家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副组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执行主席、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在创科展开幕上介绍说,G60九个城市以全国1/24的人口和1/120的区域面积,贡献了全国1/15的GDP。



大会还安排了在松投资香港企业进行交流,并现场举办了一系列重点招商项目签约仪式。



除了吸引香港的目光,上海也在向全球发出邀请。4月初,202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首次以现场方式召开,世界500强企业、多国使领馆、国际商会和国内外企业负责人等500多人出席。



上海市政府发布了新一轮投资促进政策,为企业定制了24条措施,其中,对于新引进的高端产业、优质项目推行落地即奖励,单个重大招商项目最高奖励1亿元。



内地在香港推介引资的同时,香港也积极在内地推介。稍早前,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在上海举办华东地区推广活动,约600名长三角、安徽省、山东省相关政府机构、商会企业和港人团体代表出席。



张曼莉:

我觉得沪港科技合作可以说是空间无限、大有作为,包括我们在促进两地的科研合作以及人员的交流,还有国际创客人才的对接,这些都有很多可以探讨合作的空间。



另外,科技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3月在北京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共同出席签署仪式。



有分析认为,香港在组件制造、量产能力上是短板,而内地的高端制造能力强大是长板,合作空间巨大。过去两年,内地累计批出超过4.4亿元人民币给香港的大学及科研机构。



过去5年,香港史无前例地投入逾1500亿港元推动香港科创发展。《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明确提出计划至2032年将创科产业从业人员从目前的约4.5万人增加到不少于10万人。未来五年吸引不少于100家具潜力或代表性的科创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



在各方努力下,香港科创生态发展持续向好,初创公司数目在2017年至2021年大幅增加近七成至大约4000家。



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作为和进步正在吸引外界各方的高度关注。



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提高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



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十一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曾表示,中国取得的成绩显示了一个国家将创新作为增长引擎并给予大量关注的效果,中国以非常全面的方式创建创新生态系统。



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对于中方宣布今后实现5%增长的目标,日本普遍认为,这高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尤其在科技领域,今后将迎来中国引领全球的时代。



据中国国家网信办信息,中国数据产量、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截至2022年底,中国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231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数字基础设施实现“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频”。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



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1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预估,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8%,比此前预期下调了0.1个百分点,风险的蔓延都有所加剧。IMF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2%,2024年为4.5%,并称中国经济的增长可能将给其他国家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

编辑:郭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