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老瀛山位于重庆市綦江区东部,距城区15公里,面积约50平方千米,最高峰马脑山,海拔1384米。老瀛山峻峭挺拔,垂直高差超过1000米,常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山盘四十八面险,云暗三百六旬秋”是老瀛山的真实写照。

以老瀛山、古剑山丹霞地貌、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翠屏山及古剑山木化石群、綦江龙化石和北渡鱼化石等地质遗迹为核心,加持大量珍贵人文历史遗迹,2009年,重庆市第一个以古生物化石为主题的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获批。2018年4月,綦江国家地质公园得以修复,实现对外开放。


生物多样老瀛山

老瀛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200毫米。

老瀛山地形复杂,高差大,气候条件多样,为古老植物的保存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老瀛山有维管束植物165科673属1375种,蕨类植物27科55属125种,裸子植物6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32科609属1239种。红豆杉、南方红豆杉、桫椤、南川木菠萝、福建柏、润楠和香果树等为重点保护植物。

红豆杉

老瀛山有陆生脊椎动物147种,其中兽类33种,鸟类98种,爬行类6种,两栖类10种。黑叶猴、云豹、林麝、黑耳鸢、松雀鹰、雀鹰、苍鹰、红隼、红腹角雉和红腹锦鸡等为重点保护动物。


苍鹰


因老瀛山生物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早在2004年重庆市就将其列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红岩坪

老瀛山位于洛碛向斜核部,产状平缓,倾角5-8度。出露地层为中生代白垩系下统夹关组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两套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夹关组为砖红色的砂、砾岩互层,成为丹霞地貌的成景地层。老瀛山丹霞地貌形态以城堡状、金字塔状、长墙状最具特色。


老瀛山西北,有一陡峭的金字塔状崖壁,在阳光照射下赤壁如丹,红崖若霞。即使在几十公里外,也十分醒目,所在村因此而得名红岩村。

高达30米的老瀛如来是砂岩经差异风化形成的,额头饱满,鼻梁挺直,轮廓清晰逼真,目光炯炯有神,宛若“如来”凝视远方。凡来此地的游客,无不惊为天神,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天然形成的老瀛如来佛像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老瀛如来引得无数游客慕名前来朝拜。

恐龙乐园老瀛山

空中看老瀛山,由三山二沟组成“爪”字形,形如一个硕大的兽脚类恐龙足迹。巧的是,在老瀛山还真的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轰动世界古生物界。


老瀛山遥感影像图

2004年5月,綦江县国土房管局有关专家到莲花保寨检查地质灾害,在岩壁上偶然发现了一些形状别致的岩石凸起,疑是远古时期某种大型恐龙的足迹化石。

2006年10月,有关专家又在莲花保寨的地面上发现许多疑是恐龙足迹的凹坑,经原重庆自然博物馆专家确认为恐龙足迹化石。之后,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和美国等专家开始陆续对莲花保寨恐龙足迹进行研究。2012年11月,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瑞士、西班牙、波兰、韩国、日本等国内外专家联合对莲花保寨恐龙足迹开展考察研究。

恐龙凹形足迹

现已查明,在夹关组9个岩石层位中,已发现古脊椎动物足迹化石656个。其中,恐龙足迹443处(有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恐龙),翼龙足迹30处,古水鸟足迹183处,且特征明显。

此处恐龙遗迹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产出层位多,在9个层位中发现足迹化石,表明恐龙曾经在此生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说明老瀛山真是恐龙的宜居之地;二是足迹保存类型齐全,发现了凹型、凸型、幻迹、动态足迹、立体铸模足迹等5种足迹化石保存类型,独一无二;三是呈现的古生物多样性丰富,足迹包括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翼龙类、古鸟类足迹,还有大量爬虫类和钻孔类生物痕迹,代表着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

恐龙凹形足迹

经研究,专家们发现莲花保寨是一个极具重要性的白垩纪恐龙足迹化石点,是中国保存最完美鸭嘴龙足迹化石产地和中国保存翼龙足迹最多的化石产地,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白垩纪规模最大的恐龙足迹化石群。

足迹化石的科研价值

根据足迹大小,古生物学家可以推测造迹动物的身高体重。莲花保寨鸭嘴龙足迹长约40厘米,据此推算出成年鸭嘴龙大约2.4米高,6~7米长,属于较小的鸭嘴龙体型;根据足迹的步长、步幅,古生物学家也可以推断造迹动物行走的速度。一般来说,行走速度越快,步幅越大,速度越慢,步幅越小。据计算,老瀛山鸭嘴龙行走速度约为3.2~5.8千米/时,说明当时这些恐龙正在悠闲地散步;根据足迹化石的分布状况,还可以判断恐龙生存繁衍范围和结构类群。一只恐龙只有一副骨架,但它可以留下很多足迹。只要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就能证明那里曾经是恐龙的大面积聚集区,由此大大扩展了恐龙生存繁衍的时空范围。而且通过分析足迹类型,还可以判断出恐龙动物群的结构类群、生活习性及社会关系等。

莲花保寨栈道


人文底蕴老瀛山

老瀛山人文底蕴丰厚,有代表儒家的芙蓉书院,代表道教的白云观,代表佛教的天成庙,还有莲花保寨和石达开题刻等。

莲花保寨位于高约80米的绝壁上,由白垩系夹关组砂、泥岩互层,因差异风化而形成凹腔。凹腔长约450米,宽3~8米,高1.5~4米。从远处看,莲花保寨是一条横着的小缝,很不起眼。走进莲花保寨,可以看到凹腔已分隔成若干个大小不同的房间,作为生活居住的场所,保存比较完整的要塞结构,目前尚有九道石门相对完好,每一道石门后的上、中、下部,都凿有多组整齐的孔洞,用以插门杠。冷兵器时代,寨门一关,插上门杠,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走进寨内,抬头便见“莲花保寨”四个大字。为什么是“保寨”而非“宝寨”?进寨约5米,左边有一块倾斜的砂岩,层面上是大型泥裂,还有“心”型凸起,当地老百姓一直叫它“莲花石”。为什么是“莲花”?

莲花保寨内石壁上,保存了几幅历代题刻,如“綦祥乙解元、字应叔,修此避地,所费五十万钱,时皇宋宝佑四年丙辰岁仲冬月”“宝佑初,蒙古主莽籁扣入蜀,公避患此处,诚为得所第。是年,文文山先生及第,公不与同榜同朝……”

莲花保寨题刻

据考证,“蒙古主莽籁扣”即是今天所称的蒙古大汗蒙哥;“皇宋宝佑四年”即公元1256年;“文文山先生”文天祥。公元125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率军进攻四川。这一年,文天祥高中状元,而綦祥乙解元因蒙军大兵压境,正在家乡半山腰上的凹腔上,花费巨资修建莲花保寨,准备据险而守,并没有机会参加当年的会试殿试,当然也就没有机会和文天祥“同榜同朝”了。不过,因为崖壁上的题刻,使得綦祥乙解元和莲花保寨竟然因此与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文天祥、蒙哥联系在了一起!


莲花保寨的最后一个寨室门槛很高,进门就有很高的空间,石壁上保留的许多柱洞表明,以前这个寨室应是上中下三层。专家考证,上面两层应当是寨主人的卧室。再往前是一个长15米,呈S形的寨室,一侧开凿了舂米槽和料槽,另一侧并排2口梯形水池,容积各约3立方米。水池临崖有一排倾斜的石板雨棚,由于时间久远,石板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了自然弯曲,令人惊叹!

再往里走,是一个长宽各约5米的空间,有一块石质案板以及散落在地的灶台石,明显就是一个厨房。专家判断,厨房大约建于清朝时期。可见,莲花保寨修建至今,是生活在这里的古人不断建设,不断完善而成的。

丹霞长廊

通过对莲花保寨大量恐龙足迹、泥裂、波痕和保存完好的要塞结构及历代题刻研究,有关古生物专家认为,莲花保寨是中国古人在恐龙足迹化石点上长时间生活(长达700余年)的直接证据。莲花保寨中的泥裂、鸭嘴龙足迹和波痕被引申为荷叶叶脉、莲花和水环境,也成为“莲花保寨”得名的证据。研究表明,恐龙足迹化石参与了中国部分古地名、民间传说的形成,这些古地名、民间传说或可成为寻找恐龙足迹化石的重要线索。由此,莲花保寨是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处同时兼有古生物学、地质学、考古学的恐龙足迹化石保存地,具有重大的科研、科普、考古和旅游价值。

三次造山运动与老瀛山

莲花保寨

老瀛山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台,区域大体经历了三次造山运动:

一是印支运动时期,四川内陆湖盆开始形成,恐龙开始走向繁盛。印支运动距今约2.50~2.05亿年。此前四川盆地还是一片汪洋。经本次造山运动,地壳逐渐上升,盆地中的海水逐渐退出,内陆河湖形成。河湖周边,地势平坦,气候炎热,雨水充足,植被丰茂。苏铁和裸子植物密布,到处生长着恐龙的主食——蕨类,恐龙开始走向繁盛。

蕨类

二是燕山运动时期,树木由昌盛走向衰亡,恐龙由繁盛走向灭绝。距今约2.05亿~6500万年,现今的重庆和綦江一带抬升较大,处于浅湖或滨湖沼泽环境。气候温热,雨量丰沛,水草肥美。高大乔木和茂密灌丛相间,适合恐龙繁衍,有恐龙时代之称。

距今约1.5亿年的中侏罗纪晚期,四川盆地四周继续抬升,盆地内的湖泊和沼泽解体,分解形成瓣状河流。河流将大量因崩塌、风化、侵蚀、剥蚀而产生的碎屑物搬运到湖泊或沼泽中沉积下来,形成了厚达数千米的四川红层。死亡动物的遗体和植物块体就地沉积下来,或经流水搬运到湖泊、沼泽中沉积下来,掩埋在紫红色砂岩、泥岩中。树木由昌盛转向衰亡,有一些成为木化石。而恐龙也由繁盛走向绝灭,有的成为恐龙化石。

三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丹霞地貌景观形成。距今6500万年,四川盆地周边山地急剧隆升,盆地大幅下降,新、老断层活动频繁,湖泊干涸消失,曾经的沧海变桑田,称霸一时的恐龙灰飞烟灭。原先松软的中生代红色沉积物,硬结成岩,出露地表,加之遭受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剥蚀,呈现出今日可见的丹霞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