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一周重点关注:


● 央行超预期下调两大政策利率齐降10个基点

● 国常会部署降低企业、个人信贷成本

● 三个省会城市探索住房以租换购:一石多鸟稳楼市

● 多部门出台措施推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

● 首批8只碳中和ETF“满月”表现欠佳 份额净值双降

● 市场风格巨变 百亿明星私募业绩频变脸

● 固收类基金规模狂飙!下周23只新基发行 债券类近半

●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上半年收益4172亿

● 稳中求进 多家信托公司年圈定下半年工作重点

● 固有业务成“大腿” 三家信托公司合计收入超百亿

● 探索服务新场景:多机构试水预付款信托

● 险资投资信托存量首现负增长,规模降至1.41万亿

● 信保基金以61.52亿元接手华融信托76.79%股权

●【观察】信托业服务财富管理需求有六大引擎

●【观察】华泰证券深度点评信托行业

● 一周信托产品市场综述


一、财经视点


■ 央行超预期下调两大政策利率齐降10个基点


8月15日,央行公告显示,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开展了4000亿元一年期MLF操作和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其中,一年期MLF中标利率为2.75%,较7月15日中标利率降低10个基点;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00%,较上周五(8月12日)中标利率下降10个基点。由于LPR是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基础上加点形成,接下来8月20日的新一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也料将下调。


点评:两个利率的下降,一方面传递出将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的积极信号,另一方面将直接推动银行降低融资成本,更好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消费需求。


■ 国常会部署降低企业、个人信贷成本


据央视新闻消息,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的措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国常会指出,当前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针对性加大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指导作用,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点评:政策取向比较清晰,国内经济受复杂环境影响复苏出现短期波动,财政货币政策适度加大支持,巩固经济复苏基础。此前央行下调政策利率,意在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预计本月LPR利率跟进下调,促进实体经济融资回升。


■ 三个省会城市探索住房以租换购:一石多鸟稳楼市


今年以来,各地“因城施策”创新型政策不断,在众多楼市政策中,长沙市的盘活存量,“以租换房票”曾引起市场热议,一度被视为一石多鸟之举。在长沙之后,7月6日,成都住建局官方微信号发布《关于居民自愿将自有住房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操作指南》,其中明确,居民自愿将自有住房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住房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库后,居民即可申请在出租住房所在限购区域取得新增购买一套住房资格。8月19日,西安市也出台了类似政策,明确住房被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并正式签订租赁合同后,出租人家庭可在限购区域获得新增购买一套住房的资格。


点评:租赁和购房政策的结合,是一个创新,值得推广。一方面将存量房源变成租赁住房,加大了租赁市场供给量,可以有效解决新市民的居住问题,是多渠道共建租赁市场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出租房屋换得购房资格,也是解决改善性需求购房资格的有益尝试,有利于改善性需求的有效解决。


■ 多部门出台措施推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近日出台措施,完善政策工具箱,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据悉,此次专项借款精准聚焦“保交楼、稳民生”,严格限定用于已售、逾期、难交付的住宅项目建设交付,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通过专项借款撬动、银行贷款跟进,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 工信部:制定出台能源电子、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政策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电视电话会议8月19日在京召开,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加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制定出台能源电子、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政策,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推进新技术应用场景创新,为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创造条件。抓好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加快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工业互联网、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深入实施5G行业应用“十百千”工程,挖掘推广一批“5G+工业互联网”产线级、车间级典型应用场景。推进平台透明度管理规则制定实施,引导建立开放的平台生态系统。加强重大问题研究。


■ 三部门:2023年初步建成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8月1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各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稳步开展,初步建成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2025年,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基础更加扎实,数据质量全面提高。实施方案明确了四方面的重点任务,分别为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制、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


■ 财政部: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981亿元


财政部8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1-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98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2%,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9.2%。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44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7540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7.6%。全国税收收入10266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0.7%,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3.8%;非税收入223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


二、同业新闻


■ 首批8只碳中和ETF“满月”表现欠佳 份额净值双降


在年内相对低迷的新基发行市场上,首批8只碳中和ETF产品于7月仍获得了不错的发行成绩,5天内便全部结束募集,且总募集规模超164亿元。不过从发行一个月后表现来看,上述产品份额、净值却均出现了下降。份额方面,截至8月19日,首批8只碳中和ETF累计份额为115.06亿份,较成立初期下降了49.12亿份。其中南方基金旗下产品份额下降最多,达10.16亿份;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旗下产品份额则分别下降了9.82亿份、8.46亿份。净值方面,截至8月19日,首批8只产品净值均跌破1元,平均净值为0.97元,成立以来的平均跌幅为2.98%。从规模上来看,8只产品最新累计规模为111.42亿元,相较于发行之初降幅超32%。


点评:短期业绩下跌的属于正常波动,长期来看碳中和赛道的投资潜力仍十分巨大。


■ 市场风格巨变 百亿明星私募业绩频变脸


对比私募排排网2021年底和今年7月最新发布的百亿私募名单发现,重阳投资、嘉恳资产、赫富投资、申毅投资、清和泉资本、呈瑞投资、宁波宁聚、煜德投资、思道科投资、和谐浩数投资、泛海投资、星阔投资、礼仁投资等13家私募退出了最新的百亿私募名单。从多家渠道获得的私募净值表显示,相关渠道代销的股票私募产品今年收益大面积为负,业绩表现较前两年明显下滑,部分2020年成立的明星私募产品甚至至今仍未取得盈利。


点评:投研能力不足、管理理念失当、募资过于激进、服务意识淡薄,是不少掉队百亿私募身上所呈现的共性问题。每个行业都有“新陈代谢”,私募行业同样如此。令人欣喜的是,虽然身处逆境,不少私募正积极调整、苦练内功,期待寻求新突破。


■ 固收类基金规模狂飙!下周23只新基发行 债券类近半


数据显示,下周预计将有23只新基金发行,涉及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博时基金、银华基金、汇丰晋信等多家基金公司。整体而言,在下周预计发行的23只新基金中,债券型基金就有10只、5只混合型基金则均为偏股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为4只,另有4只FOF基金。整体而言,这23只预计新发的基金中,股债占比较为均衡,4只FOF基金料将成为亮点。从市场环境和投资者偏好出发,新发基金方面,业内对FOF的布局节奏加快。


点评:显而易见的是,虽然近两个月公募基金发行一度迎来局部回暖,但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波动加大,投资者风险偏好整体降低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后市权益市场料将进一步企稳,届时存量基金“回血”后带来的“赚钱效应”有望逐步吸引场外资金入场,权益类基金才将真正迎来“百花齐放”。


■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总规模 半年缩水0.36万亿元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7月末,中国私募基金存续规模为20.39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续规模为5.98万亿元,今年已连续四个月低于6万亿元关口。中基协数据还显示,截至7月末,私募基金总量进一步增至13.58万只,总规模达到20.39万亿元。其中,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为8.53万只,规模为5.98万亿元;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数量为3.16万只,存续规模10.97万亿元。


点评:年内私募基金总规模始终维持在20万亿元上方,但各类基金的规模略有变动。其中,证券投资基金规模不增反降,一方面源于年内新发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同比下滑,另一方面源于百亿元级私募基金的头部效应有所失灵。


■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上半年收益4172亿


8月19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显示,上半年,理财产品新发行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47.92万亿元;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3.56万只,存续余额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达95.09%,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6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较去年上半年增加34亿元。报告显示,6月,银行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收益率为3.61%,较去年同期增加9个基点,高出10年期国债收益率83个基点。“3.61%”这一数值显著高于今年3月的水平。


■ 43家券商 79张罚单!投行业务为何成“重灾区”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8月19日,证监会、地方证监局以及北京、上海、深圳三家证券交易所对43家券商开出了79张投行业务罚单,涉及保荐代表人、独立财务顾问或投行负责人超70人。今年监管部门已向券商开出79张投行业务违规罚单,处罚措施包括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整改、认定不适当人选等,其中被罚对象不乏头部券商。事实上,近年来券商投行业务的“马太效应”显著,头部券商包揽了大部分项目,在担任保荐人、承销商的过程中,稍不留神便可能越过红线。


■ 上交所调整交易规则中涉及大宗交易的相关规定


8月19日,上交所发布了“关于调整《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涉及大宗交易相关规定的通知”。通知将调整《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涉及大宗交易相关规定,将《交易规则》第3.7.10条中无价格涨跌幅限制股票、存托凭证的大宗交易成交申报价格范围调整为:双方申报价格不得高于该股票当日竞价交易实时成交均价的120%和最高价的孰低值,且不得低于该股票当日竞价交易实时成交均价的80%和最低价的孰高值。


三、信托动态


■ 稳中求进 多家信托公司年圈定下半年工作重点


近期,多家信托公司召开2022年年中工作会议,稳中求进、强调转型发展成为下半年各信托公司经营工作的关键词。交银国际信托、重庆信托、上海国际信托、外贸信托、五矿信托等信托公司近日召开2022年年中工作会议,风险防控和稳中求进成为其中关键词。下半年,各个信托公司将统筹业务发展的“稳”和“进”,坚定转型发展;同时加大存量业务风险的化解处置力度,提升合规和风险管理能力。


点评:在信托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托公司要重点依托金融科技构建信托智能化运作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


■ 固有业务成“大腿” 三家信托公司合计收入超百亿


在信托业务收入因融资类信托遭到压降及地产等主流业务式微而发生波动的当下,固有业务对信托公司的重要性再度提升。根据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测算,从结构上看,信托行业的头部集中效应明显,固有业务收入主要由头部企业贡献,2022年上半年信托公司固有业务收入的CR3、CR5、CR10均有较大程度提升。其中,前三家信托公司(CR3)即平安信托、重庆信托、华润信托,合计贡献的固有业务收入为105.75亿元,占行业整体的比例过半,达52.39%。这表明,信托行业格局分化愈加显著,在固有业务方面呈现出“强者恒强”的特点。


点评:信托公司固有业务在以往由于受制于规模效应和主营业务的风头,不被受重视,但在信托业转型的艰难时期,信托公司固有业务不仅关系当公司自身经营业绩的好坏,同时,也是向投资者证明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试想,连自己的资产都管理得不怎么样,如何能让投资者放心把财产交给信托公司来打理。


■ 探索服务新场景:多机构试水预付款信托


随着涉众资金监管的挑战不断加剧,运用服务信托模式和金融科技手段加强预付式消费资金管理的需求应运而生。从信托行业来看,中航信托、万向信托、国联信托、江苏信托、紫金信托、苏州信托等接连落地预付类服务信托业务。针对教培领域预付款管理的服务信托,率先在苏州、无锡等城市落地。在消费领域,包括江苏信托、紫金信托、苏州信托在内都在尝试消费领域的预付资金监管方面的业务。在房地产领域,中航信托早前相继成立了首单双受托制物业管理服务信托、首单社区基金会管理服务信托、首单房屋交易保障服务信托等创新业务。


点评:预付类资金管理服务信托是信托服务本源优势的显著体现,信托公司能够综合运用金融和受托服务工具,深入服务场景的‘毛细血管’,助力国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维护消费者权益,实现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创新方式。


■ 险资投资信托存量首现负增长,规模降至1.41万亿


日前,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22)》。《报告》指出,随着融资类信托规模压降,保险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增速也大幅下降。自2012年末保险资金放开投资信托计划以来,配置规模从294亿元增长至2020年末的16457亿元,增长了约56倍,而2021年首次出现了存量规模同比负增长,年末规模为14119亿元,同比增速仅为-14.2%。


■ 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规模缩水过半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趋于理性,在购买“清单”中,信托产品的数量明显有减少迹象。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年内已有56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产品,购买金额合计105.2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


点评: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后,信托产品打破刚兑,信托产品全面向净值化模式转型;二是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信托资产质量有所下降,信托行业监管趋严,很多信托公司加速实现业务转型和风险出清,因此对上市公司的吸引力有所减弱。


■ 信保基金以61.52亿元接手华融信托76.79%股权


8月16日晚,中国华融发布公告称,以61.52亿元价格转让其所持有的华融信托76.79%股权,接盘方为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公司。此次转让完成后,中国华融将不再拥有华融信托任何权益,且华融信托不再为前者附属公司以及不再于该集团的综合财务报表综合入账。此次接盘方信保基金,是由中国信托业协会联合13家信托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多年以来,信保基金不断出手相救信托公司,安信信托、四川信托、新时代信托等都曾是其援助的对象。而此次接手华融信托,被业内视为一次历史突破性事件。


■ 又有两名信托从业人员被"终身禁业"


8月19日消息,中国银保监会重庆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新华信托两人因“三查”严重不尽职等,分别被监管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其中,詹春光因对“三查”严重不尽职问题负主要责任,被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另外,詹春光因对新华信托违规为银行提供通道业务负直接责任,被监管警告。卢广开因对全面风险管理失效、向禁止性或限制性领域提供融资、“三查”严重不尽职等问题负直接责任,被监管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


■ 平安信托设立国内最大规模保险金信托,总保额超亿


平安信托日前受托设立一支总保额超亿元的保险金信托,这也是截至目前中国信托行业单笔受托规模最大的保险金信托。平安信托是国内最早布局家族信托业务的信托公司,早在2016年平安信托与平安人寿联合推出保险金信托服务,标准型准入门槛为100万人民币,支持最高6个受益人分配方案。


■ 建信信托独揽首批租赁住房REITs全部战投资格


8月16日,深圳人才安居集团、厦门安居集团、北京保障房中心等三单租赁住房公募REITs同时向公众投资人公开发售,这是我国首批租赁住房公募REITs.按照建行总行的统一部署,在北京、厦门、深圳分行的大力支持下,建信信托以自有资金参与了首批租赁住房公募REITs的战略投资,成为市场上唯一一家获得全部三单战投资格的投资机构,总规模7800余万元,位居市场榜首。


四、市场观察


■ 信托业服务财富管理需求有六大引擎


在20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2022夏季峰会”上,建信信托总裁孙庆文就信托业如何服务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分享观点,提出“深挖信托差异化优势打造财富管理六大引擎”。


主要观点:


一是秉持买方思维,打造开放多元的大类资产配置货架。


二是立足投研驱动,提升市场投资专业管理能力。


三是打破业务边界,构建内部财富管理协同机制。


四是重塑传统优势,开辟信托特色的另类投资新赛道。


五是深耕信托本源,满足“财富传承”多元化需求。


六是借力数智升级,优化客户委托体验,为信托普惠积蓄动力。


■ 华泰证券深度点评信托行业


华泰证券日前发布一篇针对信托行业的深度报告——《信托专题:跌宕沉浮,风波迭起》。报告对中国信托业当前的问题、困境和出路进行了分析和点评。


主要观点:


1、当前地产预期不乐观和地产商资金链问题未缓解,需重视地产风险对信托业的传导和扩散效应。而地产产业链资金关系交织,还需密切跟踪后续地产对地方融资平台类基础资产的传导影响,审慎观察信托行业在地产领域和基础产业领域的潜在风险压力。


2、信托规模虽已在严监管下连续压降,但存量仍处高位,行业规模超 20 万亿元,其中房地产类、基础产业类信托分别约1.6 万亿体量。从资产质量看,近年来风险频发,且大部分集中于房地产领域,违约金额占整体违约规模比例逾八成。因地产产业链内部资金关系交织复杂,目前市场预期持续偏弱,需关注信托链条中潜在的资产质量问题,密切跟踪对信托的传导效应和演绎路径。


3、行业集中度较高。截至2021 年末,前十大公司资产规模占比为 48%、营业收入占比为 69%,头部信托公司对行业的影响愈发显著。从管理规模看,万亿级公司有4 家,包括建信、华润、外贸、光大信托,中信信托接近万亿。从存量地产业务规模看,中信信托最高,逾 1600亿元,中航、光大、中融信托900 亿元左右。从民营背景公司看,中融、平安、云南、渤海信托规模较高,处于3000-6000 亿元左右。从发展路径看,部分扩张较激进、房地产业务规模高,需重视潜在经营压力。


4、行业目前整体杠杆率处于较高水平、地产压力持续下对信托业的影响不容小觑,尤其重视后续风险演绎和传导影响。应紧密跟踪政策层面对地产链的政策力度和举措,若市场购房信心和开发商融资能力能有效修复,信托业面临的困境可进一步缓解。同时,监管推动行业回归本源,服务型信托、家族信托有望成为优质赛道,坚定转型的信托公司也能走出差异化发展道路。


■ 一周信托产品市场综述


1、本周(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1日)集合信托成立市场略有下行,成立数量和成立规模小幅下滑。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有322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环比减少4.45%;成立规模189.70亿元,环比减少5.41%,日均成立规模为37.94亿元。


2、本周集合信托发行市场回暖,发行规模有较为明显的增长。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37家信托公司发行集合信托产品249款,环比增加12.67%;发行规模238.36亿元,环比增加11.82%;日均发行规模为47.67亿元。


3、本周投向基础产业领域的信托产品成立规模大幅反弹回升。据统计,本周金融类信托的成立规模153.46亿元,环比减少12.87%;房地产类信托的成立规模4.55亿元,环比减少25.98%;基础产业类信托的成立规模24.89亿元,环比增55.604%;工商企业类信托的成立规模5.58亿元,环比增加2.4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