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无用”的景观

水塔如今在这座城市里是一些有点“另类”的存在。

甚至很多出生稍晚的人已经不知道这些蘑菇形状的建筑到底是些什么。作为工业建筑,它们设计的初衷完全是因为城市早期供水实际需求,在失去这个价值之后,它们似乎只能作为城市里的“无用之物”被拆除。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作为时代记忆场景的一部分,真的应该就这样消失吗?

记忆是情感的载体,而水塔和那些塔下的生活,构成了几代人不可磨灭的回忆。如果把城市当做一场模拟建设游戏,建设一座水塔和早期的供水体系,是每一座现代城市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每一座近现代城市最初的记忆。它标志着一座城市自此汇入了工业化的滚滚洪流。

它们曾经是城市里最高的建筑,它们的高度,决定了供水的高度,也就限定了城市建筑的高度。那是一个密度和高度都非常有限的时代。水塔,是每一个社区的标志性建筑。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城市越来越像是巨大的建筑森林,随便一座居民楼的高度都可以轻松超越水塔。水塔因此变得隐秘难寻。

曾经“水立起来的地方”,塔里不再有水,却存储着一个时代的满满记忆。

记忆也是景观,虽“无用”,却如影随形,通向回家的路。

长沙“水立方”——水塔,一个时代的记忆

长沙曾到处是“装满了红酒的高脚杯”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在新城区长大的人,大概已经不知道水塔是何物了。

作为城市早期的现代化供水系统,水塔曾经是城市的主要供水设施。水塔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利用高低海拔形成的压差供水。水塔的作用一是蓄水,在供水量不足之时,起着调节补充的作用。二是利用水塔的高势,自动送水,使自来水有一定的水压扬程。

我们对水塔的最初了解也仅限于此。幸好很多水塔上还留存着三十多年前的建筑铭牌。它们大多由一个叫作“中国有色三建二公司水塔烟囱处”的单位承建。“有色三建二公司”这个单位名称早已不再使用,今天它有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名字: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当年在水塔建设单位曾经担任工长(项目经理)的钟国强为我们解答了很多关于水塔的疑惑。

长沙的水塔主要是圆柱体和伞状

我们在长沙见到的水塔主要有圆柱体形状和伞状,这让我们思考它们是否是两代不同的产品。

钟国强告诉我们,水塔作为一种供水建筑,大致有四种样式:手榴弹式(砖砌体结构)、倒锥型(伞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球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线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用于钢厂1000t大吨位以上)。

上世纪70—80年普遍是三至六层的民用建筑,当时一般采用手榴弹式(砖砌体结构)水塔,储水量20—100t;1980—1995年房屋一般为7—9层的多层建筑,一般就采用倒锥型(伞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储水量100—1000t;1990—1995年球型水塔试点,储水量500t左右,因不便于修缮而未大规模推广,数量很少。各类水塔之间不存在进化升级关系,建造球形水塔主要是因为它造型更为美观。

长沙“水立方”——水塔,一个时代的记忆

长沙曾有国内最早最专业的水塔施工单位

很多年前,我个人认为水塔的水应该都来自于自来水管网,它提供的是一个增压和升高水位的功能。然而在采访中,我们却发现有些水塔的水源来自于附近的地下井水。

钟国强告诉我们:水塔水主要来自自来水公司管网,离市区较远的厂房或民用建筑则抽取附近的地下井水储水。由此可知,水塔完全可以在一个没有任何供水管网的地方,形成独立的供水能力。这也是它为什么在城市建设初期遍地开花的原因。

水塔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内部颇为复杂的供水装置。在长沙洞井北路的一座老工厂里,我们有幸进入了一座“手榴弹式”的圆柱体砖砌水塔,看到它复杂的内部结构。它有铁梯、溢水管、上落水管、避雷针导线等设备的预安,固定卡、窗口、门洞、泄水孔等的预留。这些装置大多是维护水塔的安全运转而设。

长沙“水立方”——水塔,一个时代的记忆

这样的装置在今天已经几乎无人再用。在过去它却非常普遍,建设数量惊人。以至于当年的中国有色三建二公司拥有一个独立的水塔烟囱处。据钟国强介绍,这个单位后来更名为高耸分公司,是国内最早最专业的水塔施工单位,一直到2010年才注销。那个水塔林立的时代也由此走向结束。

当年建设者们修造水塔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让钟国强记忆深刻的是当时公司施工倒锥型(伞形)式水塔时采用了液压滑模二十四小时作业,主体支筒两三天就完成了。还使用了液压提升水箱技术,这项技术在当时国内都是领先的,很多建设单位不理解水箱在地面预制如何提升到30~70米的高度,这让钟国强很有成就感。

长沙诞生了全国首座倒锥壳水塔

外观很像蘑菇菌伞的水塔是上世纪70年代诞生的一种新型结构水塔。

30余年前,二十三冶人就在全国首创了这项发明专利,并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全国各地,甚至还走向了国际市场,建成了上千座倒锥壳型水塔。长沙可以说是中国倒锥壳水塔的发源地。

时间追溯到1975年,二公司301队开始在冶金工业部长沙黑色金属矿山设计院内开始建造我国第一座倒锥壳型水塔,几经摸索,终于在1978年9月建成。在造价与人工方面,倒锥壳型水塔与英兹式水塔比较,造价降低50%,人工费节约20%,且使用寿命较长,检修更为容易。同时该水塔还推广了滑模工艺、普及了滑模技术,实现了水塔设计的技术创新。

仅从美学角度看,倒锥壳水塔也比传统的柱状水塔更为舒展美观。

只是这种看起来有点头重脚轻的水塔,会不会不太稳定?

钟国强说这种水塔看似头重脚轻,其实也是经过设计计算,安全系数很高,保持稳定。原理上可以参考高脚红酒杯,盛满红酒后放在桌面上是一样不会倒。

这是一个很浪漫的比喻。它让我们觉得这座城市里竖立着无数“装满了红酒的高脚杯”。

长沙“水立方”——水塔,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长沙找水塔:一款好玩的城市探索游戏

平时看起来好像随时都能碰到的水塔,当我们想去找它时,却四处难寻。于是我们决定从水塔的分布规律入手。只有老社区、老厂区、老校区才有水塔。按照这个法则,我们去长沙曾经的郊区和老工厂中去寻找,过程中,有失望也有惊喜。

时至今日,水塔已经失去了它的基本功能。无塔供水已经成了城市楼宇供水的主流。我们更多思虑的是:这些可爱的“城市蘑菇”,未来将向何处去?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校园里的绿巨人

我们以韶山南路258号潇湘晨报社为起点,步行寻找离我们最近的水塔。

报社最近的小区是南园小区和三印小区,早就不见了水塔踪迹。听说不远处的铁四院长沙基地小区有水塔,走过去却被小区居民告知,前年刚刚实施了爆破拆除。在我们感到有些茫然的时候,有朋友提示说中南林科大内可能还留存有水塔。当年他在里面上学的时候,水塔还在。

于是我们马上赶往林科大,果然在雅林园附近发现了一座根本已经分辨不出模样的高耸水塔。它全身披满了爬山虎,完全就是一个绿巨人。年轻的学生们从旁边走过,几乎没人注意它的存在。

长沙“水立方”——水塔,一个时代的记忆

这座水塔的供水对象是当年林科大的学生宿舍,如今早已弃之不用。它为我们寻找水塔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于是在湖南大学校园内,岳麓山下,我们又发现了一座隐藏很深的水塔。甚至它看起来都不太像是一座水塔。

距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不远处的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内也存有一座水塔。它修筑在民政学院的山坡之上,我们在香樟路上就可以完整而清晰地看到它的存在。它是一座倒锥壳水塔,蘑菇菌伞一般的塔顶上插满了各种通信发射装置,它已经被利用成了一个小型的通讯基站。这样的用途,对于水塔而言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长沙“水立方”——水塔,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湖南大学小桃园居住区的路边,三座仅有四五米高度的柱状建筑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它们依次沿山坡而建,高低各不相同。其中最下层的一座,顶部与旁边的老宿舍地面平齐,附近居民在此摆了桌子,在此吃粉喝茶,也算是一种合理利用。据一位在此居住多年的老人讲述,这三座水塔是为湖南大学集体浴室所设计,利用高低差三层梯级供水。很多年前,坡下还有一座锅炉房和配套的烟囱,后来就都用不上了。这里的水塔也大半被爬山虎覆盖,绿意中透着旧时光的气息,有一种令人心境宁静的奇妙力量。

城郊密集的水塔像是壮观的蘑菇群

芙蓉区的马坡岭片区,是湖南的农业科研中心。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湖南农业大学都在这一片区之中。同时这里也是长沙东郊老社区较多的一片。这里的水塔数量和种类,都堪称长沙最多。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门前,是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的雕像,雕像右后侧有一座红砖砌成的圆柱形水塔。这座水塔有着精美雕花的木门,塔身整洁无杂草,周边则被修成了小型的社区公园。显然,水塔在这里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良好的维护。更奇妙的是,我们居然在水塔下看到了三块古碑,它们是明代吉简王家族的田界碑。不知什么时候被人从田野间发现,然后立于水塔之下,共同组成了一个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文化小展区。

在土壤肥料研究所住宅区里,我们见到的是改良过的圆柱状水塔。建筑材料已经从红砖变成了混凝土。塔下是大片的菜地。退休的职工在水塔下过着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菜地里玉米、辣椒都在初夏时节疯狂生长。一位姓胡的老人家是这里的老职工,听说我来寻找水塔,便带我去看路边的一座房子。告诉我这里是水井的位置,水塔的水就是从这里被抽取上来,再提升到水塔上。

菜地水塔的远处,有一座倒锥壳水塔,像一朵巨大的蘑菇生长在小区之上。

这座水塔堪称巨大,在周围尚没有高层小区的建筑环境里,有着令人景仰的高度。在它之下,是农科院宿舍小区。水塔建成于1992年10月,小区自然与之同步。水塔的建筑铭牌上写有当年的建筑单位:中国有色三建二公司水塔烟囱处。

长沙“水立方”——水塔,一个时代的记忆

农科院的水塔绝不止这三座,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里同样有一座倒锥壳水塔,它巨大的身躯也已经被植物覆盖,充满了生命感。我们根据之前的新闻报道,了解到农科院龙马社区曾有一座底部三角支架型的老水塔,曾经被改做居民阅览室。然而在社区中找寻很久都不见踪迹。后来联系到社区工作人员,才知道因为不安全的原因,它早已在两年前被拆除。即使如此,马坡岭区域的水塔数量依然远高于其他地方,成为长沙水塔与老社区场景保存最好的一处景观地。

水塔同样密集的区域还有坪塘。这里曾是长沙西郊临近江边的老工业区。今天它已成为城市中重要的地产开发片区。在大规模开发之前,我们有幸见到了这里的众多水塔。它们大多属于水泥厂。这里是水塔最密集的地方,一座座倒锥壳水塔与柱状水塔挤在一起,高低搭配,如同一片壮观的蘑菇群。它们和那些巨大的烟囱以及水泥生产装置一起,成为一个时代的工业记忆。

长沙城中有一枝巨大的“棒棒糖”

相比于郊区,城市里的水塔实在有点难寻。它们大多被各种高层建筑遮挡,躲藏在城市的隐秘角落中。寻找这样的水塔,充满了偶然性,需要一点点运气。

我们在与报社同一条大路的韶山路就遇到了这样一座水塔。它的颜色太过于低调,以至于我们平时无数次路过,居然都没有发现它。它就是金地社区内配厂宿舍区的水塔,距离雨花亭仅有百米之遥。灰黄色的混凝土塔身朴实无华,塔下的蓄水池上则被种植了各种多肉植物,有一种老社区独有的美好。

我们继续在长沙当年南郊的区域内寻找水塔。据知情人讲述,湖南橡胶厂居民区和妹子山一带都有水塔。然而我们却一无所获。询问当地居民都说可能已经被拆除了。它们早已不再是令人瞩目的建筑物,以至于它们的去留,也少有人关注。

就在我们感到失望时,却在进入雅礼实验中学的曾家湾巷路口,不经意间瞥见一座近乎融入建筑中的水塔。它已经被各种民房所围合成一体。如果不是偶然遇到,想要寻找到它绝非易事。这是一座红砖修筑的老式圆柱体水塔。它的高度似乎并不比周围的居民楼更高。经过打听,我们才得知,它是属于干休所的水塔。干休所的房子大多只有两层,使用这样高度的水塔自然没有问题。

另据本地画家陈谷苗及读者“CAOHUIJING”提供的信息,长铁一中旁边,有一座很特别的水塔。陈谷苗说那座水塔是巴西足球队球衣的颜色。“CAOHUIJING”当年就在这里就读,她初中上课开小差时,眼睛就盯着那座水塔发呆。

长沙“水立方”——水塔,一个时代的记忆

我们通过导航终于在长铁公司的后门巷子中看到了这座“棒棒糖”形状的水塔。它的全身涂满了黄绿交织的竖条纹,这样的色彩搭配让它成了片区的一个重要景观。塔顶的水箱则是圆形的球状,与我们之前见过的水塔形状完全不同。它也是当年中国有色三建二公司的作品。塔下还有一些平房,有居民在此生活。除了小朋友对居住在塔下的生活充满好奇之外,大人们似乎早就习以为常。

长沙“水立方”——水塔,一个时代的记忆

长沙早些年的水塔,有的修在了古迹之上。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当年的居民区非常低矮,并未对环境的自然肌理造成影响。在国防科大政治干校的魏家大堆汉墓旁有水塔,在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发掘地的巨大封土堆旁也有水塔。马王堆旁的水塔,当年是为丘陵上的医院宿舍区提供水源。今天这些老房子还在与汉墓发掘坑相邻。水塔则立在马王堆二号墓墓穴的旁边,差一点就修进了墓坑中。水塔因此也处于马王堆汉墓保护区之内,得以幸存下来。

最难找的水塔是那些深藏在小区内部、与楼房高度相近的水塔。雨花区五一社区交警宿舍的一座水塔,就是这样被包围在一个三面围合的小区里。奇特的景观让人恍若进入了一个异度空间。这座水塔曾因局部开裂引起周边居民恐慌,经查并无安全问题才免于被拆。

长沙最热门的景区内,也有水塔。

其中最容易找到的便是橘子洲水塔。它躲藏在距离洲头不远的地方,个头不高,有点胖墩墩的感觉,在绿树成荫的橘子洲竹林中显得朴实可爱。它是橘子洲还未成为公园时居民所用的水塔,是原生场景遗存的一种保留。曾经的老居民彭师傅就住在这座水塔旁边,橘子洲成为公园后,他依靠这座水塔,还能找到过去自己家的位置,水塔成了他生命中的一个记忆线索。

偶遇的乡村水塔,很方

乡村似乎是一个不太需要水塔的地方。在平房时代,手压井的井水就可以满足需求。进入楼房时代的今天,楼顶水箱则成了每家必备。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时间非常短,很多居民是从手压井直接过渡到了水箱。只有少数条件比较好的居民,在楼顶水箱还没有大量普及的时候,告别了手压井,用上了自建的水塔,无疑,在当时这是一种比较超前的行为。

乡村的水塔限于财力,大多比较低调,并不是很高。找到它们,纯属偶然事件。在一次采访大圫铺火车站时,我们经过天心区大圫铺街道大圫新村的新港组,在路边偶遇一座方形的红砖水塔。它完全颠覆了我们心中对水塔形状的想象。其后,我们又在大圫铺站附近找到了两座水塔,居然也是方形。也许是因为这种方形水塔相比于圆形的“手榴弹型水塔”更容易修筑,才成为在村镇修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

长沙“水立方”——水塔,一个时代的记忆

长沙岳麓区的后湖今天已经成为了一座文化创意公园,但它本世纪初还是有着很多鱼塘和菜土的乡村。我们就在这座新建成的公园里遇到了一座同样是方形的水塔。只是这座水塔的基本形状如同一枚方形的手榴弹,并不是常见的柱状体。它是后湖文化创意园在建设中被刻意保留下来的历史场景。整座公园的主体大多是被改造过的旧建筑,这样的公园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气氛。

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